跨国公司产能扩张不仅是自主的危机

2012-05-16 | 发布者:谷会京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最近一段时期,跨国公司汽车集团利用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大肆扩张圈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些扩张潮中,包括上海通用第四工厂落户武汉,该基地到2014年将形成30万辆的产能;北京现代第三工厂即将投产,该工厂产能为40万辆;上海大众新疆建厂,该基地产能为5万辆,新疆整车项目的确定,将成为上海大众的第七工厂;福特重庆工厂扩大产能到35万辆,同时,福特在杭州开始筹建新厂,规划年产整车25万辆;东风悦达起亚盐城工厂,该工厂年产30万辆乘用车,2014年将正式投产;广本筹建第三生产线,2014年建成投产,最终产能达到24万辆;长安铃木第二工厂启动,2015年完工后,长安铃木生产能力将从目前的25万辆提升至50万辆。 
  同时,也不断有新的品牌与企业加速中国国产化进程,其中通用汽车全球全球总裁埃克森宣布凯迪拉克要扩大国产,大众公司正在谋划西亚特品牌从进口过渡到国产,东风与雷诺的国产化也已经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英菲尼迪国产化则更是已经提上实际生产的日程。对此,有些人开始担忧:跨国汽车集团加速实现国产化,是否会对自主品牌产生更大的威胁? 
  2012年前4个月,自主品牌的市场表现越来越不理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4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213.70万辆,同比下降5.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3%,占有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这也是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第4个月下降。同时,外资品牌的市场表现相对好于本土汽车企业,其实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下降,本身就意味着外资品牌市场份额的提升。 
  但是,外资品牌如此不顾中国汽车市场的低迷状态,继续扩大中国的生产产能,并不会对自主品牌构成任何直接的威胁。
  企业的竞争力是什么?不是产能规模的大小。如果能够依据产能大小来决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那么中国必然是全球竞争力第一。因为中国政府大可通过政府意志将所有汽车企业合并成一个汽车企业,甚至可在各地建立新的工厂实现世界第一大产能规模的汽车企业。显然,产能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只是市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弹药而已。
  跨国公司如此扩大产能并不是今天决策的结果,因为一项决策,特别是国产化与产能扩张的决策,必须通过合资公司中方的同意、外方总部的同意、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获准。这种流程决定了今天的外资产能的扩张潮应该是几年之前就已经筹备或者决定的事项。更准备的说,这种决策应该是2009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新一轮市场快速增长期间出炉。
  按照当时的市场环境,高速的增长更多带来的是合资汽车企业产能严重不足,市场供不应求情况严重,外资产品现有产能挖掘已经到了极限,因此,建设新工厂、扩大现有生产能力成为跨国公司比较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一些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让这些品牌失去了最好的成长机会,特别是欧洲市场持续低迷,更让这些品牌加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决策的产生与决策的落实往往赶不上市场的迅速变化,当初决策时的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中国进入长期的低速增长的市场,能否消化这些迅速膨胀起来的产能,面临诸多变数。
  这些跨国公司最愿意听到的是中国汽车产能规模的数据要提高到4000万辆。因为这样的话,他们的产能扩张将会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一道逐步释放出来。但是,中国汽车市场是否真的能够达到4000万辆的年度产销规模,并没有一个非常科学准确的依据。中国汽车市场带给人们的永远是预测失误。
  在过去的30多年的汽车市场预测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预测远远小于实际,但是今后的一个趋势或许是:预测的数据往往更趋于乐观,而实际的表现或许更为悲观。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跨国公司产能的扩张威胁到的是自己的安全。庞大的投入,远远超出市场的承受能力。经营成本因为产销规模不达预期被迫上升,从而导致跨国公司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场生死存亡的竞争将在跨国公司之间展开。
  同时,今天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能扩张很少考虑到汽车市场中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市场中权重不断增加的变化。新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规定,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这个标准要比美国目前的标准更为严格,从而对于所有的汽车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那么以传统汽车生产为主的产能扩张如何适应汽车产品结构中的这种变化,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也许,更多的人认为,未来的汽车市场将是以传统汽车为主的市场,新能源汽车产品仍然只是次要的补充。但是,本田中国部部长仓石诚司的话应该更符合未来的实际:包括混合动力在内的新能源车在2015年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 
  因此,我们今天看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市场圈地扩张,受到直接威胁的其实是这些跨国公司自己,其中一些外资品牌将在如何消化这些扩大的产能方面做出痛苦的选择。而自主品牌在这场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并不能置身事外,因为未来汽车市场的严酷性,将危及到自主品牌的生死存亡。自主品牌急需做的是,如何强身健体,在汽车市场风暴到来时将影响降到最低。盖世汽车网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